nerdy tidbits*

《聪明人怎么做笔记》样章翻译

2020.12.28

作者Sönke Ahrens / 翻译韩大力


译者注:这里翻译的是作者在其官网发布的样章的内容。由于作者是学术圈的,所以书中引用颇多,格式也十分正经。此处译文中会不做简化。公众号发布的版本中移除了所有引用信息和脚注,查看引用或脚注,请点击原文链接直接查看,或在公众号土嗨英语后台回复“notes”获得下载链接。


无论是在纸上记笔记,还是在电脑上记笔记,都没有让当代物理或者其他科学研究变得更容易一些。所以,无论内在的流程如何,我们还是必须了解我们的大脑有多么依赖外部的知识架构。 (列维 2011, 270)

人不书写就无法思考。(卢曼 1992, 53)

0 序言

每个人都会写东西。特别是在校园里。学生写作业,教授写报告。非虚构作品的作者当然也写东西。以上三个人群就是这本书的三个目标人群。这里说的写东西不一定说是写论文,写文章,或者写书,而是说我们平日里那些最基本的写写划划。我们想记住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写下来,可能是一个想法,一句名言,或者一个研究结果。我们整理自己的想法、或者和别人交流观点的时候也会写东西。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会写。准备考试的时候,即便是口语考试,他们首先拿起的东西也一定是纸和笔。有些东西我们写下来是怕自己会忘记,还有些是我们想记住。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是从一条笔记开始的。

写作在我们的学习、研究和调查中至关重要,但我们却很少去想写作这件事。这不禁让人感到意外。即便讨论写作,我们关注的也只是那些个别的例子,比如学生时期写的期末论文,或者毕业论文那种长篇大论。乍一看这也不无道理。毕竟这些东西最让我们焦虑,也最让我们辗转反侧。正因如此,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一类的书关注的也是这些,很少有书指导我们该如何做笔记;但要知道,我们日常做的笔记才是我们写的最多的东西。

市场上的写作指导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讲格式和要求:文章风格、框架以及正确的引用格式。还有一类书关注心理方面,这些书主要是教你如何在老师或者出版社编辑拒绝延期之后,在精神不崩溃的前提下完成你的写作。不过,这两类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从一片空白开始的:空空如也的屏幕,或者一张白纸。1 这么做,它们都忽略了一点,即,写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是做笔记;忽略了这一点,会对我们所有写作的 组织 产生影响。他们好像忘记了写作的流程早在这个空白屏幕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经开始了,最终把你的论述写下来,其实只是整个写作流程中最小的一步。

本书的目标就是填补这一空缺,向读者展示如何有效地把想法和发现,转化为令人信服的文章,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攒起一个互相关联的笔记宝库。这些笔记不仅可以让你的写作更加容易、更加有趣,长远看,还可以帮助你在将来产生新的想法。最重要的一点:你每天的写作,都是在为你的项目添砖加瓦。

写作不是研究或者学习最后的产物,而是所有这些活动发生的媒介。 也许这就是我们很少思考这一类写作的原因。这一类的写作,是我们平日里记的笔记,是我们打的草稿。它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就像呼吸一样,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所以我们忘记了它的存在。虽然最好的呼吸技巧可能都无法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帮助,但整理好我们平日的笔记,提高我们记录事情、处理事情的技巧,可以让我们在最后面对空白屏幕或者一张白纸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可能也不是这样,因为聪明地做笔记的人,再也不会面对一个空白屏幕了。

做笔记这件事一直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即便我们笔记做得很烂,也不会有人劈头盖脸地批评我们。但没有这种早早的失败经历,我们就不知道我们需要帮助。而出版市场的规律就是,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人伸出援手。面对一个空白屏幕的恐慌,驱使学生和教师去书里寻找帮助,所以出版市场对症下药,出版了很多处理这种“马儿已经逃出马厩”情况的书。

如果我们做的笔记没有系统、没有效率或者根本就是做错了笔记,我们只有到了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刻才会发现,恐慌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早早地把文章写好?我们每次向他们讨教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有时间喝咖啡。甚至到了这时候,我们还会为自己开脱,而这会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错在哪里,这也正是好的笔记方法和不好的笔记方法的不同之处。“有些人就那样”“写东西确实很难啊”“煎熬就是写作的一部分”,这都是一些人的借口,这些借口让很多人不再探寻到底是什么把成功和不成功的写作策略区分开来。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我们面对那一张白纸之前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前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改变,才能让我们进入写出好文章的最佳状态? 那些辗转反侧写论文的人里面,很少有人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引用,很少有人是因为他们有心理问题没法写东西。很少有人不知道怎么给朋友发信息或发邮件。引用的规则可以查。不能每次论文延期,你都碰巧出现了心理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是因为一些很普通的原因,就是“一张白纸的问题”。因为这些人以为,他们写东西就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真没有什么东西写满那张白纸,那你确实应该恐慌。但是仅仅在大脑里有东西还不够,把那些东西写下来才是难点。这就是为什么说“写好文章的前提是聪明地做笔记”。把已经写下来的东西再改写成一篇文章,肯定要比把自己脑袋里面的东西提取出来、组合好、然后再写下来容易得多得多。

总结一下就是,论文的质量以及写论文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你在决定写论文之前已经记下来的相关主题的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那成功的写作的关键之处就在准备阶段,这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写作指导书只能帮你把马厩的门关好,关门的方法合乎官方的规定,而谷仓里的马儿可能已经跑出去好几个月了。

既然这样,那也无怪乎学术界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不是人们的大脑,而是他们的日常。实际上,高智商和学术成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的智商不低于 120 。是的,一定的智商可以帮你进入学术界;如果你很难通过智商测试,那很可能你也很难解决学术问题。但是,一旦你进入了学界,超高的智商既不会让你鹤立鸡群,也不会让你免于失败。真正让你鹤立鸡群的是另外的东西:你如何用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解决你手上的问题。(Duckworth and Seligman, 2005; Tangney, Baumeister, and Boone, 2004)

你是谁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做好你应该做的,做得聪明漂亮,这些毫无疑问可以让你走向成功。这一点,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虽然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智商,但自控和自律这些事只要有点意志力谁都可以做到的。坏消息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做好自控。自律和自控并不是单单靠意志力就可以做到。据目前的研究所知,2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它会快速流失,长远看也没有多大的可提升空间(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and Tice, 1998; Muraven, Tice, and Baumeister, 1998; Schmeichel, Vohs, and Baumeister, 2003; Moller, 2006)。毕竟,谁会天天鞭笞自己好好工作呢,对不对?

幸运的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尾。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比起和我们自身的关系,自控和自律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着更多的关系(cf. Thaler, 2015, ch. 2),而环境是可以被改变的。在一个没有巧克力的环境中,你根本不需要用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巧克力。而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需要什么意志力。所有有趣的、有意义的、目标清楚的任务都会有人抢着做,因为这些事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没有冲突。所以确保你的任务有意义且目标明确,那就没有意志力的事了。没有意志力,但也不需要意志力, 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这时候,我们就该谈谈如何组织好我们的笔记和写作了。

1 你只需要知道这些

目前为止,所有关于笔记和写作技巧的书,通常都不会涉及一个整体的流程。本书会改变这一点。

本书会向你展示一位酿酒师的儿子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帮助自己成为20世纪最高产的、倍受敬仰的社会学家的。而且,本书还会讲述他如何把做笔记整合到自己整体的写作流程,让他自豪地说出“我不喜欢的事情,我从来不会逼自己去做。一件事停滞不前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另一件事。”要做到这一点,要从一个任务无缝转移到另一个任务,你需要一个良好的架构,因为你必须确保这样做不会威胁到整个任务的完成,也不会让你失去对整件事的大局观。

好的架构是一个你可以信任的东西。 有了它,你就不用再费心记住所有的事情,不用时刻追踪所有事情的进度。如果你可以信任这个系统,你就可以放弃自己掌控所有事情的企图,这样你就把注意力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内容,论点,还有想法。把“写论文”这样一个无形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清晰具体的任务,这样你就可以一次聚焦一个任务,一次完成一个任务,一个接一个地完成所有任务(第三章 3.1)。一个好的架构会形成一个工作流flow),在这个状态里,你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忘记时间,一直工作,因为每个任务都变得毫不费力(Csikszentmihalyi,1975)。而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凭空出现的。

作为学生、学者和非虚构文学的作者,我们比起别人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做什么。然而即便这样,我们还是经常缺乏动力,经常拖延。显然不是因为缺少有趣的主题,而是我们被问题重重的工作惯例限制了,而我们本应自己掌控工作流,让它为我们服务的。一个有着良好架构的工作流,会让我们重新获得掌控权,使得我们可以自由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架构和提前做计划完全是两回事。 做计划,你是给你自己强加了一个框架;它让你变得僵硬呆板。为了让事情按计划进行下去,你不得不逼自己动用自己的意志力。这个不仅会让人失去动力,而且这不适合像研究、思考或者学习这样的开放流程。这些开放性的思考活动中,我们每一个想法、理解或者成果都有可能改变下一步的动作,而这些想法、理解或者成果总是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出现。尽管计划和学习、研究这些活动经常抵触,但它仍旧是大多数有关学术写作的指导书里的终极信条。深刻的观点本身就是无法预测的,你又如何为它做计划呢?

不过,你要以为做计划的替代方法是毫无目的地瞎胡闹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挑战是要设计一个工作流程,它要允许我们的见解或者新观点成为我们工作的驱动力。 一个会被我们无法预料的新想法、新发现威胁到的工作流程,不值得我们托付。

不幸的是,现在的大学都是在教学生成为计划者。当然,如果按计划行事,你肯定可以通过考试。但它不会让你成为学习、写作或者笔记方面的专家(第一章 1.3 )。计划者在考试结束之后很可能就不会再继续自己的学习研究了。 他们很开心一切都结束了。但如果是专家,他们永远不会自己放弃自己觉得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东西:用一种启发新观点的方式学习,会激发新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会累积下来。你花钱买了这本书就说明,相比于计划者,你更想成为一个专家。

如果你是一个努力改善自己写作的学生,很可能你目标远大,志存高远,因为通常只有最好的学生最为这些事情忧虑。好学生会对自己写下来的东西字斟句酌,因为他们想找到最正确的表达方式。通常他们找到好的观点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根据经验,他们知道最先想到的观点通常都不怎么样,好的问题不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出现。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对所有的文献做更深入的了解,这会促使他们去读更多的书,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但是读更多的书并不是说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想法。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这可能意味着你可以研究的东西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发现,你想到的那些问题已经有好多人研究过了。

好学生通常都会忽略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他们会把目光看向篱笆外面,涉猎一些自己学科之外的东西,而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再也无法回头做其他正常人做的事情了(只看着篱笆里面自己学科内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在没有手册的情况下学习如何让那些不同的观点共存。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记录不断增加的信息,在这个信息库里,他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以一种智能的方式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观点。

差学生就没有这些问题。只要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学习,别人让他们读多少他们就读多少(或者更少),他们也不需要什么外部的系统,他们的写作也只需要按照“如何写出科学论文”这样的指南里面提供的范本就好。实际上,差学生通常自我感觉更加成功(至少在考试之前),因为他们很少会自我怀疑。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达克效应(Kruger and Dunnging,1999)。差学生很少知道自己差在哪里——因为只有对外面大量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比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渺小。这也就是说,对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的人通常更容易过度自信,而那些不断努力钻研的人却可能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差学生找写作主题通常不费什么力气,因为他们既不缺意见也不缺(自以为自己已经想通了的)自信。找到可以印证自己观点的文献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难事,因为他们对那些和自己观点相抵触的事实和观点既不感兴趣,也没有发现他们的技巧。

与之相对的,好学生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们会关注自己还没有学到或者掌握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见识过外面的海量知识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学家称之为“冒名顶替综合症” (imposter syndrome) 的折磨,这种心理疾病指的是自己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尽管他们已经是所有人里面最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Clance and Imes 1978: Brems et al. 1994)。好学生、有上进心的学者和有好奇心的非虚构写作的作者,这本书就是专为你们写的,因为你们知道深刻的见解来之不易,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宣示自己的观点,更是发现值得分享的深刻见解的主要工具。

1.1 解决方法很简单,出人意料地简单

没有必要搭建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必要把你之前所有的东西重新整理。你立刻就可以开始行动,开始产生想法,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聪明地做笔记。

但是,笔记错综复杂确实是个问题。即使你并不想提出一个宏大的理论,只是想记录好自己读过的书,整理好自己的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你还是不得不对付一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的内容;特别是,你并不仅仅是要收集这些想法,而是要通过构建这些想法之间的联系,激发自己新的想法。有些人把自己的笔记分成一个个笔记本、文件夹或者一个个文件堆来减少信息的复杂度。他们会用主题和副主题给自己的笔记分类,这让这些笔记看起来没那么复杂了,但没过多久,一切就又会变得复杂起来。而且,这样分类之后,在这些笔记中发现意料之外的联系、建立已有的联系变得更难了,这就是说你必须在笔记的可用性和有用性之间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不过,事实并并不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处理这个复杂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按照几条基本的原则,把笔记做得尽可能简单。 简单的结构可以让内容在需要复杂的地方复杂起来,这里是指的是内容层面的深度。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和逻辑研究(关于此的概述参见:cf. Sull and Eisenhardt,2015)。聪明地做笔记就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关于启用新的笔记方法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可能你之前已经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阅读、做笔记和写作,但启用新的笔记方法你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准备(除了理解几个原则,安装几个免费软件)。不是说你要把你之前做过的笔记再做一遍,而是要改变你自此之后的工作方式。真的没有必要重新整理你之前已有的笔记。只要从此刻开始改变你处理它们的方式就好。

还有好消息。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我们只需要把两个著名的、已经经过验证的观点结合起来。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超级简单的卡片箱技巧。 我会在下一章节介绍这个系统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学生、学者和非虚构作者的日常工作中启用这个系统。我们很幸运,大多数主流的操作系统平台上都有对应的软件,但是如果你更愿意使用纸和笔的话,那也不无不可。无论在易用性还是在效率方面,你还是会轻松超越那些不这么地做笔记的人。

第二个观点也同样重要。如果你不改变你日常的工作方式,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大幅提高你的效率,就像是即便是速度最快的汽车,如果没有平整的公路,那也白搭。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样,总有那么一个阶段你想回到过去安逸的日子。新的工作方式可能一开始看起来会有一些别扭,跟你下意识的做法不一样。这很正常。但是一旦习惯了聪明地做笔记,它就会变得极其自然,让你无法想象自己之前那样的工作方法到底是怎么做出成果来的。工作日常就是要把简单、可重复的任务,自动、无缝结合在一起。(cf. Mara, Todd, and Lippke,2010)只有当所有的相关工作成为一个总的互相关联的流程的一部分之后,当所有的瓶颈被移除之后,才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为什么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典型的那种“10个脑洞大开的工具大幅提升你的生产力”之类的贴士对你没什么帮助?原因就在这里。)

有一个支配一切的整体流程至关重要,这是 David Allen 的 “Getting Things Done” 的最深刻的见解(Allen,2001)。正经的知识工作者中没有几个人没听说过 GTD 的大名,原因很简单:它管用。GTD 的原则在于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在一个地方,然后用一个标准化的方式处理它们。这个系统也并不能保证我们把之前自己打算做的事情都完成了,但是它让我们做出清晰的选择,定期确定我们的任务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大目标。只有我们确认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已经处理完毕,我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处理自己手头的事情。只有我们的工作记忆中没有任何事情占据我们自己宝贵的心智资源之后,我们才能体验到 Allen 所谓的“如水一般的心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全心处理手头的事情,完全不被其他琐事分心。这个原则很简单,但很全面。打扰我们的东西并不来自于环境,而来自于我们内心,GTD 提供的这个框架很好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掉了。

但很不幸,David Allen 的技巧并不能直接沿用在深刻写作领域(insightful writing)。首要原因是,GTD 需要清晰定义的目标,但深刻的见解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我们通常一开始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才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在此过程中这个观点一定会变化(cf. Ahrens,2014,134f.)。因此,致力于输出观点的写作必须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来管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GTD 需要你把项目分解成具体的小任务:“下一步行动”(next steps)。观点写作或者学术写作当然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但是这些步骤有的太琐碎的,根本不值得写下来(查询一个脚注,重读这一章,写一段),或者有的任务太大了根本无法一步完成。而且,你也很难提前预知哪一步在哪一步后面。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脚注,然后迅速查询了一下。你读一段文献的时候,需要立刻查查资料确认一下。你可能做了个笔记,回头读了一下,然后又写下自己脑子里刚刚形成的一个句子。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需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跳跃。根本没有必要微观管理到每个任务那个层面。缩小到整个文章的宏观层面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这样的话,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可能就是“再写一页”。这对我们在各个材料之间跳转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我们写一段文字,很可能需要参考很多东西,而这可能会花费一个小时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我们通常是用眼睛跳转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虽然 GTD 在商业领域非常成功、在自由职业者当中广受好评,却在学术界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

我们从 Allen 那里学习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优秀管理的秘诀在于掌控全局。所有的事情都要处理好,不然那些被忽略的琐事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到了最后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就会变得紧急起来。即便是最好的工具,如果单独使用的话,也不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有大的改观。只有把这些工具嵌入到一个深思熟虑的工作流程中,才能发挥出它们各自的优势。如果工具之间无法互相配合,那拥有这些很好的工具也没有意义。

谈到写作,从研究到校对,所有的事情都是紧密联系的。所有这些小步骤都必须联在一个工作流程中,可以让你从一个任务,无缝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但同时它们各自还必须保持独立,以确保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它们。这就是 David Allen 系统中的另一个洞察:只有当你完全信任自己的系统,当你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你的大脑才会允许你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像 GTD 一样全面的笔记系统,同时这个系统还必须兼容包括写作、思考和学习这类的开放性的流程。来了解一下卡片箱吧。

1.2 卡片箱

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地点是德国某个地方。一个行政办公室的职员,他是一个酿酒商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尼克拉斯·卢曼。他学过法律,但他选择成为了一个公务员,因为他不喜欢同时服务多个客户。因为管理涉及到很多社交活动,他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份工作,所以每天朝九晚五下班之后就会回到家,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哲学、组织理论以及社会学。

一遇到深刻的观点,或者触发了自己的想法的文字,他就会做笔记。现在也有很多人晚上读书,也会追随自己的兴趣,有的也做笔记。但很少人做到了卢曼这样卓越的程度。

在和其他人一样地收集笔记(在书本边缘记笔记或者按主题收集手写的笔记)一段时间之后,卢曼发现他做的这些笔记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他脑洞大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笔记方法。他不再把笔记加入到现有的分类或者相应的语境中去,相反,他把笔记全部写在一个小卡片上,然后在卡片的角上写一个数字,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地方:卡片箱。

不久之后,他就开始给这些笔记做分类。他意识到,一个观点或者一个笔记只有在语境中才是有价值的,而这个语境并不一定是它出处的语境。 所以,他开始思索如何让一个观点和不同的语境产生联系、互相促进。把笔记收集在一个地方只会得到一堆笔记。但卢曼收集起来的笔记却远不止这一大堆笔记的总和。他的卡片箱成了他的谈话对象、观点产生器、效率发动机。卡片箱帮助他建立起他的思维架构,帮助他继续展开自己的想法。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因为它确实管用。

他的卡片箱把他带进了学术界。一天,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手稿,交给了赫尔穆特·舍尔斯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舍尔斯基把手稿带回家,读了读这位学界门外汉的文章,然后联系了卢曼。他建议卢曼在新成立的比勒弗尔德大学当一名社会学教授。虽然这个职位很诱人也很有声望,但卢曼并不是社会学家。他没有任何正式的证书,甚至当德国社会学教授的助手都没希望。他没有写过德语国家教授资格的论文,这是很多欧洲国家的最高的学术资格。他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任何社会学学位。多数人可能会把舍尔斯基的建议视为赞美,然后表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然后继续庸碌一生。

但卢曼不是。他向自己的卡片箱求助,在它的帮助下,他一边上社会学的课程,一边在一年之内写出了一篇博士论文和一篇德语国家教授资格的论文。不久之后,1968年,他被比勒弗尔德大学聘为教授,随后一直在该大学任教。

在德国有一个传统,每个教授都要做一个公开演讲,展示自己的项目。卢曼当然也一样,有人问他的主要项目将会是什么。他的回答后来广为流传。回答简洁明了,他说“我的项目:社会理论学。研究时间:30年。研究经费:0。”(卢曼,1997,11)在社会学领域,“社会理论学”是所有社会学项目之母。

大约29年半之后,他写完了他两卷本的《社会的社会》(The Society of Society, 1997)的最后一章,学术界为之震动。3 这不仅是一个改变了社会学的全新理论,而且还在哲学界、教育教、政治理论和心理学界引起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加入讨论。他的理论无比精密、极为复杂。每一章都独立出版成书,每本书讨论一个社会系统。其中的主题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沟通,艺术,教育,认识论、甚至还有爱情。

三十年里,他出版了58本书,数以百计的文章,这其中还不包括他的翻译作品。其中许多都成了相关领域的经典。甚至在他死后,人们整理他办公室内快完成的手稿还出版了五六本关于宗教、教育和政治的书。要知道,据我所知,有很多同事只是为了能达到卢曼死后的出版数量便已经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有些在学界混的人,会一个观点翻来覆去说,拼凑出出尽可能多的出版物,但卢曼和他们恰恰相反。他有很多观点自己根本来不及写下来。他的文字读起来就好像他在竭尽全力把尽可能多的观点塞在一本书里面。

有人问他这一生错过了什么,他的回答是,“如果有什么东西我还想要的话,那就是更多的时间。(Luhmann, Baecker, and Stanitzek, 1987, 139)有些教授可能会让他们的助手做主要的工作,或者有一个团队负责写论文,然后署上他们自己的名字,但卢曼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他最后一位助手曾经郑重表示,他能帮到卢曼的就是在他的手稿里面发现几处拼写错误而已。卢曼真正需要的帮助来自一位在工作日帮他和他的孩子做饭的管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妻子早逝之后他一直是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一周五顿热腾腾的饭可无法解释他近60本颇具影响力的书以及数不胜数的文章。

德国社会学家 Johannes F.K. Schmidt 在大量研究过卢曼的工作流程之后,总结说,他的高产缘自他独特的工作技巧(Schmidt 2013,168)。这个技巧从来不是个秘密,卢曼经常公开谈到。他总是说他的卡片箱是他高产的秘诀。早在1985年,别人问他为什么如何高产,他的标准回答都是,“当然,我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出这些东西的。这些都是在我的卡片箱里产生的”(Luhmann, Baecker, and Stanitzek, 1987, 142)。但那时候很少有人去仔细研究他的卡片箱以及他的工作方式,只把他的话当作天才的自谦。

卢曼的高产当然让人刮目相看。但比起他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完成这一切似乎毫不费力。他不仅强调过自己从来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甚至还说“我只做那些容易做的事。我只在我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写东西。如果我有一丝迟疑,那我就把它先放一边,先去做其他的事。”(Luhmann et al., 1987, 154 f.)4

直到最近,好像都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我们还是习惯性地以为伟大的作品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的,我们还是不愿意相信仅仅改变我们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小地方,就能让我们更加高产,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趣。他数不胜数的杰出著作,不是因为尽管自己不喜欢他还是强迫自己去做,而是因为他从来不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更好理解一些?只要和我们的内在目标一致,并且让我们有掌控感,即便是辛苦的工作也会变得有趣。问题是,我们总会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很僵硬,情况变化时我们无法做出改变,最终好像这套流程有了自己的生命,逼迫我们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

获得掌控感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自掌控。亲自掌控,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打开,而不是局限在你最开始的观点。写作,特别是输出观点的写作,它们的本质就意味着问题一变,我们所用到的材料就会和之前所预想的有所变化,或是我们会有新的观点,而这会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整个视角。我们的写作流程必须足够灵活,可以允许这些不断出现的、小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兴趣、动力和工作是一致的——这是毫不费力,或者几乎毫不费力地工作的前提条件。

卢曼能够集中精力处理手上的重要事情,迅速从自己之前停下的地方继续开始,掌控整个流程,这是因为他的工作流程允许他这么做。如果我们工作的环境足够灵活,允许我们对我们的工作节奏进行调整,那我们就没必要纠结“坚持不坚持”了。

针对成功人士的研究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成功不是极强的意志力和坚持的结果,而是通过对工作环境的改造让人根本无需坚持的结果(cf. Neal et al. 2012; Painter et al. 2002; Hearn et al. 1998)。高效人士不会和环境做对,相反他们避免坚持,就像柔道冠军一样。 这不仅仅是有着正确的心态,而是有着正确的工作流。是卢曼自己和他的卡片箱一起工作的方式才让他可以自由地、灵活地在不同的任务和不同层次的思考中来回跳跃。要达到这样的成果,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工具,还要知道如何使用它们,而这两件事很少有人同时理解。

人们还在寻找卢曼的“秘诀”,把他卓越的成就归功于他的天分,或者觉得自己只要有了他的卡片箱就万事俱备了。当然,要想在学术界出人头地或者成为畅销书作者,你肯定得聪明过人,但如果你没有一个外部的系统帮助你思考,整理你的思考、想法,帮你收集事实,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把这样一个外部系统嵌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流程中,那你的劣势即便是超高的智商也无法弥补。

但是这个技巧,其实并不神秘。三十多年来,它一直在那里。那为什么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在使用卡片箱的方法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呢?原因出人意料地简单,甚至有些乏味:

  1. 直到最近有关这个文件系统的第一个研究结果出现之前,人们对卢曼的真正工作流程一直有着巨大的误解,这导致了很多模仿这个系统的尝试最终的效果却很差。其中最主要的误解是,只关注卡片箱而忽视与卡片箱配套的整个实际工作流程。

  2. 关于这个系统的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几乎都是德语,讨论的圈子也几乎只是在专注于卢曼社会理论系统的热心的社会学家圈子,远不是可能会被这个方法所吸引的大部分目标用户。

  3. 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太简单了。很多人直觉上就觉得简单的方法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他们更愿意相信,卓越的效果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同样卓越且复杂的方法。

亨利福特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像传送带这么简单的东西会成为革命性的发明。让汽车从一个工人移动到另一个工人,和让人从一辆车走到另一辆车,这两者有什么区别?福特对工作流程做的改变如此微小,自己却如此热切,如果福特的工人里面有人觉得福特脑子有毛病,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只有现在回头看,我们才能看出来这个小小的改变所造就的巨大优势。不知道卢曼的卡片箱方法需要多久时间才能让人们知道它的优势所在。不过,到那时候,可能人人都对这个系统耳熟能详了。

无论原因是什么,现在消息已经传出,如果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球,我一点也不吃惊。

1.3 卡片箱方法指南

这个系统的核心,也就是这个卡片箱,是如何运作的呢?

严格的说,卢曼有两个卡片箱:一个文献箱,里面是参考文献以及文献内容的简单概括,还有一个主要的卡片箱,里面是他收集和产生的想法,大部分都是和他所读的东西相对应的。这些笔记的卡片上都有索引,存放在一个木箱中。

每当他读了什么东西,他就会在卡片的一面记下他所读的东西的文献信息,在卡片的另一面写下文献内容的简单概括(Schmidt 2013,170)。这些笔记最后会被放在他的文献箱中。

第二步的时候,也就是不久之后,他会看一下自己的快速笔记,思考它们和自己的想法及文章之间的关系。然后他会拿出自己的卡片箱,写下自己关于新笔记的想法、评论和思考,每一个卡片上只写一个想法,全部写在卡片的一面,这样下次需要查看的时候就不需要把它们从盒子里拿出来。他写得很简洁,确保可以在一张卡片上写下,但有时也可能会加一张卡片,作为对上一个想法的扩展。

记笔记的时候,他总会想着卡片箱里面已有的笔记。虽然关于文献的笔记很简短,但他还是写得很用心,和最终文章的风格基本一致:写完整的句子,清楚写下参考文献的来源。很多时候,他会继续写与另一个笔记相关的新的笔记,这样一个笔记链就形成了。然后他会给卡片箱里的其他笔记加上参考链接,这些笔记有些在附近,有些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和上下文中。有一些是直接相关的,读起来就像是评论,有一些的联系并不是那么明显。卡片箱中几乎没有毫无联系的笔记。

不会直接复制别人的观点,或者从它读的文字中直接引用,而是会在语境之间做一个过渡。就是尽可能用不同的语言在另一个语境中表达和原文尽可能相同的意思。原文作者在一章中对其所使用的方法所做的解释,可能是对这一章内容最完整的总结,甚至比这一章中所有的文字本身都要更加完整(当然这可能需要一定的解释)。

这里的诀窍是他不会按照主题整理自己的笔记,而是用一种更加抽象的方式:给每个笔记一个固定的数字编码。这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成为每个笔记的永久标识。如果一个新的笔记跟一个已有的笔记直接相关,比如作为评论、指正或者添加,他会直接把新的笔记放在已有的笔记后面。如果已有的笔记的编码是 22,那新笔记的编码就是 23 。如果 23 已经用过了,那新笔记的编码就是 22a。用数字加字母,中间再加上斜杠和都好,他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分成不同的讨论线。比如,一个关于因果论和系统论的笔记编码是 21/3d7a7,它前面的那个笔记的编码是 21/3d7a6

无论什么时候添加笔记,他都会在自己的卡片箱中寻找其他相关的笔记,在其中建立可能的联系。把一个笔记放在另一个笔记的后面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新笔记或者旧笔记上添加一个链接,或者新旧笔记上都加一个链接,这在他的笔记中随处可见。这和我们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超链接很像。但是,它们并不一样,把卡片箱想象成一个个人的维基百科或者纸上的数据库也是种误解,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详细解释。它们的相似之处很明显,但其中微妙的区别正是这个系统的独特之处。

在这些笔记上添加了链接之后,卢曼就可以把这些笔记添加到不同的语境当中。常规的笔记系统会从一个预想的主题分类开始,但卢曼的主题是从下往上慢慢生成的:把一个又一个的笔记放进卡片箱,发现相关笔记之间的联系,然后将它们慢慢分成一个主题。

卢曼的文件系统中的最后一个元素是一个索引,索引卡片上会提及一两个笔记,而顺着这一两个笔记你可以探索这一整个主题下面的想法和话题。把整理过的连接放在一个笔记中,这个笔记自然而然就成了这个主题的切入点。

这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其实,我们现在有了顺手的软件(参见第一章 1.3),所以甚至还可以更简单:我们不需要给笔记手动添加编码了,也不需要像卢曼一样把纸剪成卡片了。5

现在你知道卡片箱如何运作了,你就只需要理解如何使用这个方法了。而理解这个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思考、学习、产生观点的知识。如果非要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简单的外部系统,使我们得以在其中思考,以弥补我们自身大脑的局限。但首先,让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学习一下用卡片箱方法写论文的过程。

2 你只需要做到这些

想象一下你并不是面对着一张白纸。想象一下一个拥有魔力的神灯仆人(或者一个你付钱雇的个人助手)给你准备好了一个论文的草稿。这个草稿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论点,包括所有的参考文献、引用还有一些不乏亮点的观点。你需要做的只是修改一下这个草稿,然后把它发出去。这里不要搞错:你还是需要做点什么的,而且不仅仅是改几个错字的事情。编辑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你得改写某些句子,删掉一两处累赘的论述,添加几个句子或者一大段文字使你你的论述连贯。但与此同时,这项工作定义得很明确,几天之内就能完成,而且做这种事情,也绝不需要你提前给自己打气:终点线近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亢奋起来。所以到目前为止,没问题对吧。

现在,想象一下你不是最后需要修改草稿、弄出论文终稿的那个人,而是那个需要准备草稿的人。要想快速完成这项工作,什么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所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在你面前:论点,想法,引用,论述的段落,还有各种参考文献等等,这肯定会让这件事变得易如反掌。而且还不是胡乱摆在你面前,而是整整齐齐,按照章节摆好,每个章节下面还有描述、有标题。这样的话,那这个任务也就很清晰了。不用担心句子写得不好(有人会润色),不用担心发现新的东西或者新的想法(有人已经帮你思考过了),你要做的就是把面前的一系列观点整理成连贯的文字。不过这也是件严肃的工作,想做得出彩,你必须得费点儿力气。

你可能会发现有些论述里缺了一环,你需要补上,或者你需要重新整理一些笔记,把其中你觉得不相关的笔记移除。但,这同时也不是什么让你无从下手的庞大任务;而且很幸运的是,这任务也不用做得尽善尽美。目前为止,没问题对吧。

还有一个同样容易对付的任务是把现有的笔记整理排序,因为一多半的笔记已经排好了顺序。在一个包含着各种讨论线索、各种材料和想法的文件系统里搜索,是一件趣事,信不信由你。这项工作不需要你像斟酌字句或者阅读文献时那么集中精力。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很放松,而且一个轻松的心态对这项工作甚至还颇有帮助。只有不那么聚精会神的时候,你才更有可能发现各种想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你才能看清楚那些文字已经建立起来的讨论主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你是在找一些特定的笔记的话,你可以按照索引去找。目前为止,毫无问题对吧。

到了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等待一个有魔力的神灯仆人出现,因为这里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不仅如此,这些任务都很清晰、直接:整理笔记、排列顺序,把笔记整理成草稿,润色修改,完事儿。

好的,一切看起来都很棒,你可能会说,但这些笔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如果论文主要部分都写完了,只需要把笔记变成线性的文字,当然很简单。但是,这不就跟说“如果你缺钱,只需要把你猪猪存钱罐里的钱拿出来就行了”一样吗?如果把主要部分省去,所有人都可以把事情弄得看起来很简单。所以,帮我写论文的神灯仆人在哪里?

自然,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那些笔记。这些笔记需要花费你无穷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和意志力,这个任务很可能会把你压垮。开玩笑的。笔记其实是这当中最简单的一步。而且,这些笔记也不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思考才是。阅读才是。理解并找到自己的观点才是。而且,事情也本应如此。这些笔记这是这些活动的具体产物而已。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你做你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手里拿一支笔(或者手指放在键盘上)。如果方法得当,记笔记和你做这些事情会相辅相成。毫无疑问,写作可以帮助你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催生想法。在你思考、阅读、理解和生出想法的时候,笔记自然而然就记下来了,因为不管怎样,如果你在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你手里肯定会拿支笔。如果你想学习什么东西,为未来考虑,你必须把它记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什么东西,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你写下来多少东西,你就思考了多少东西。神经科学家尼尔·列维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思考,在《牛津神经伦理学手册》 (Oxford Handbook of Neuroethics) 中写道,“无论是在纸上记笔记,还是在电脑上记笔记,都没有让当代物理或者其他科学研究变得更容易一些。所以,无论内在的流程如何,我们还是必须承认,我们的大脑无比依赖依赖外部的知识架构。”

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关于思想的专家,在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这个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但就像列维说的,“无论内在的流程如何,我们还是必须承认,我们的大脑无比依赖依赖外部的知识架构。”(2911, 270)这些专家在一件事上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必须外化自己的想法,我们必须写下来。里查德·费曼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这一点上强调了很多次。如果我们写下来了,那说明我们理解了我们所读的东西,说明我们记住了我们学习到的东西,说明我们想通了。再进一步,既然我们不得不写下来,那为什么不利用这些写下来的东西,为我们将来可能要发表的文章构建一个资源库呢?

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是每个学生、学者和作家的主要工作。如果你写的东西可以在这些方面帮到你,那你一定会如⻥得水。如果你用聪明的方法做笔记,你的笔记会让你如虎添翼。

2.1 一步一步写论文

  1. 做瞬时笔记。手里永远拿着纸笔,把自己脑中随时出现的想法记下来。不要太在意你用的什么笔,用的什么笔记本。这些瞬时笔记只是提醒你自己想起你那个想法。它们不应让你分心。把它们放到一个统一的地方,也就是你的收集箱,稍后我们处理它们。我通常会随身带一个笔记本,如果手头没有其他东西,餐巾纸或者购物小票也可以。有时候,我会在自己的手机上录音。如果你的想法已经整理好了,你目前也有时间,那你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直接把你的想法写成一个不错的永久笔记,放在你的卡片箱里。

  2. 做文献笔记。无论何时读到什么东西,做有关其内容的笔记。把你自己不想忘记或者你觉得将来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可能会用到的东西记下来。笔记要简短,要仔细斟酌,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引用的文字要更加仔细斟酌,不要偷懒跳过真正理解它们这一步,不要直接把它们复制粘贴过来。把这些笔记连同它的文献来源放在一个地方:你的文献管理系统。

  3. 做永久笔记。现在我们来到你的卡片箱。浏览你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做的笔记(理想情况是一天一次,在你忘记它们的内容之前),想想它们跟你自己的研究、思考和兴趣之间的联系。这个看看你的卡片箱很快就可以完成,毕竟那里面都是你感兴趣的东西。这里的重点不是收集,而是激发想法、论点和讨论。这些信息和你之前已有的想法有相抵触吗?可以改正或者支撑你之前的观点吗?或者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加入你的知识库吗?你可以把这些想法整合一下,产生新的想法吗?他们有没有触发新的问题?记住,每个笔记只能有一个想法,记笔记的时候要像写给别人看的一样:用整句话,解释来源,参考了什么,用词尽量准确、简单、清晰。做完之后,就可以把第一步的瞬时笔记扔掉,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进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你现在可以把它们忘掉了。所有重要的东西已经在你的卡片箱里了。

  4. 现在把你的永久笔记按照下面的步骤放进你的卡片箱:

    1. 把笔记一个一个存档(如果你使用软件程序,你可以把一个笔记放在多个笔记“后面”;如果你和卢曼一样,用纸和笔的话,你必须自己决定怎么手动给每个笔记添加手写的链接)。看看新的笔记和之前的哪个笔记相关,或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关系的话,把它放在上一个笔记的后面。
    2. 添加相关笔记的链接。
    3. 确保你回头可以找到这条笔记,无论是通过你的索引,或是你做了一个主题的总括笔记连接到其他相关笔记。
  5. 从系统中一步步地构建出你的主题、问题以及研究项目。看看有什么东西,缺少什么东西,出现了什么问题。继续阅读,挑战自己的论点,强化自己的论点,根据你学习到的新的信息改正或者继续发展你的论点。继续做笔记,继续展开你的观点,看看他们会走到哪里。追随自己的兴趣,永远选择更深刻的那条路。在已有的想法上继续构建。即便你的卡片箱里什么东西也还没有,你永远都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你的脑袋里已经有了等待验证的想法,需要被挑战的观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要针对一个主题做头脑风暴。去你的卡片箱里看看,那里已经有了现成的笔记链条,还有按主题归类的各种想法。如果有更好的、更有动力的想法,不要抓住手中的这个想法不放。你对一个东西越感兴趣,你就会读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思考更多,收集更多的笔记,也因此就更可能产生更多相关的问题。可能一开始你对它很感兴趣,到最后你的兴趣发生了改变——深刻认识就是这样。

  6. 用不了多久,你所发展出来的想法,早就足够你决定写关于什么话题的文章了。你的写作主题应该是基于你已经有了什么,而不是基于你将要读的那些文献可能让你想到的那个还没有发现的想法。看看相关的联系,收集所有相关主题的笔记(大部分的相关笔记已经被整理过了),把它们复制到你的“桌面”6 ,再整理一下。看看缺什么,什么是多余的。不要等到万事俱备再行动。而是不断验证你的观点,给自己足够的时候回头继续阅读、做笔记、完善观点、改善论述和他们的结构。

  7. 把你的笔记转写成一个草稿。不要直接把你的笔记复制到草稿中。在你基于笔记构建自己的论述的时候,把它们转写成前后一致的语句,嵌入到你论述的上下文中。发现你论述中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或者改变你的论点。

  8. 编辑,并再次重读你的手稿。表扬一下自己,接着去处理下一个手稿。

这就是全部步骤,这里是以你一次写一篇论文或者文章举例的。但现实中,你永远不会只有一个想法;相反,在同一时间你可能有好几个不同阶段的想法。而这正是这个笔记系统发挥自己真正实力的地方。我们总会忍不住思考不止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你将来也会这么想问题,也需要写东西。可能不是为了你在学界的发展或者为了发表,而是为了你自己的成长。

收集你这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要浪费任何好点子,你可能读一本书的时候,想着这个想法可能你的论文可以用到。也有可能将来没用到,但这个想法肯定有一个有趣的东西在里面,值得保存下来,说不定将来在你还没想到的那些文章会用到呢。

实际上,所有你读过的文字里只包含你所寻找的内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这个基本不大可能。相反,你可能已经知道那些文字里有什么,不然你一开始就不会去读它。7 因为想知道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唯一的方式就是去读它(即便是只读一点点),所以充分利用好我们读它的这段时间,对我们也不无益处。我们读书看报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被用到我们最先读它的时候思考的那篇文章里。为什么白白弃之不用呢?做个笔记,把它们加入到你的卡片箱里。这些笔记会让你的卡片箱不断丰富起来。所有加入到卡片箱的笔记,最后可能会把你的卡片箱越来越大,最后它不仅仅是你的想法收集盒,而变成了一个想法生成器。

一个正常的工作日中通常会包括很多个下面这些动作:你读书。你记笔记。你在卡片箱里建立这些笔记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笔记会催生新的想法。你把想法写下来,再一次把新的想法加入它们。你读自己的论文,然后发现你的论点里面的一个漏洞,回过头去你的文件系统里找到那丢失的一环。你加上一笔脚注,回过头继续研究,可能会在你正在写的论文里面加上一句合适的引用。

你想多么聚精会神地读书取决于你的优先级。在完成你最紧急的论文时,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那你就什么都不必读,但是,写论文的过程中你必定还会有新的想法和信息。花点时间把这些想法和信息加入到你的系统里面,就会让这一切大有不同,就是这样的偶然相遇构成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学习过程。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走过一生,学到的只是我们计划学的东西或者别人教我们的东西。如果这样,我想我们甚至连说话都学不会。每次加一点信息,它们全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它们会帮助我们将来的理解、思考和写作。毕竟,最好的创意都是我们无法预见到的那些点子。

大部分人同时想着很多事。他们可能一会集中思考这个想法,然后放到一边,过段时间等想好该怎么继续下去之后,再回过头继续思考。因此,可以想起另一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再回去思考之前的想法,这对我们大有裨益。保证这种灵活性也很现实,因为这样你就不必担心自己需要重新从头思考之前的想法。

3 你只需要用到这些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 NASA 努力制造出一只可以在太空中使用的圆珠笔。如果你曾经在你头顶用过圆珠笔的话,你可能就会知道是重力让圆珠笔的墨水流出来。尝试过一系列原型,几次测试,花费了无数美元之后,NASA 终于发明了一个完全不受重力影响的笔,它使用压缩氮气推进油墨流动。根据这个故事,俄罗斯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们选择用铅笔(De Bono, 1998, 141)。卡片箱遵循的是俄罗斯人的模型:关注本质,如无必要,无须徒增复杂。

学术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各种各样精密工具的复杂过程,但它的确总是被不必要的事务所干扰。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学习和做笔记的技巧,每个技巧都向他们保证可以让事情容易一些,但这些技巧综合起来却适得其反。

总的工作流程变得复杂无比:有的技巧说是把重要的句子用下划线划出来 (有时候还是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下划线),在文字边上做笔记,写摘要,还要运用一些特殊的阅读方法,比如 SQ3R8 或者SQ4R9,写日记,关于一个主题做头脑风暴,或者回答一连串的问题;除此之外,当然还有 1012 个应用和软件帮助我们学习和写作。其实这些技巧很多本身并不那么复杂,但是他们通常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流(workflow),这就导致很快我们就变得一团糟。因为所有这些技巧很难搭配起来,所以使用这些技巧变得极其复杂,我们也很难有任何收获。

比如你碰到一个观点,觉得这个观点跟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些联系,你会如何使用上面提到各种技巧呢?把自己之前读过的书都翻一遍,找到之前画线的句子?把之前写的日记和摘要都重读一遍?然后呢?在写一篇摘要吗?你把它保存在哪里?这些摘要互相之间怎么联系起来?这每一个步骤都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项目,但却没有把你之前所有的东西向前推进。所以,一个又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技巧,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里说的卡片箱并不是一个新的技巧,而是一个整体流程中的关键元素,这个流程剥除了所有可能的干扰,只留下最重要的东西。好的工具不会给这个流程添加任何特性,而是会减少对我们的干扰,让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我们的核心工作——思考。卡片箱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在其中思考的外部架构,帮助我们的大脑处理它并不是很擅⻓的那些任务,其中的大部分就是如实地存储信息。 基本就是这样。一个不受干扰的大脑用来思考,一个为你的思考提供空间的笔记库,我们只需要这两个东西。除此之外东西都是徒增杂乱。

3.1 工具箱

我们需要四个工具:

  • 可以写字的和可以把字写在上面的东西(纸和笔就可以);
  • 一个参考文献管理系统(这其中最好的应用是免费的);
  • 一个卡片箱(最好的应用是免费的);
  • 一个文字编辑器(选你自己喜欢的就好,很多免费都应用就很棒);

再多没有必要,再少已无可能。

  1. 首先,无论何时何地,你需要工具把你脑中突然出现的想法记下来。无论你用什么工具,这个过程应该不需要你思考,不需要你费神,不要好多步骤。可以是一个笔记本,一张餐巾纸,或者是你手机或者 iPad 上的应用。这些笔记无需长久保存。不久之后就会被删除或者整合。它们的作用只是提醒你想起自己的那个想法,并不是想法的主要内容,因为想法的内容是需要花费时间去斟酌字句、核查事实的。我的建议是纸笔随身带。没有什么东西比它们更精简了。如果你使用其他的工具,请确保这些笔记最后是在统一的一个地方,一个统一的收集箱或者类似的东西,因为不久之后你就要处理这些笔记了,最好是在一天之内。

  2. 文献管理系统有两个作用:收集参考来源(叹气)以及你在阅读的时候所做的笔记。我强烈建议你使用一个类似 Zotero 这样的应用程序,这样你通过网页浏览器上的一个插件或者书背后的 ISBN 码或者 DOI 码就可以添加一个条目。而且 Zotero 还有 Microsoft WordOpenOfficeLibreOfficeNeoOffice 的插件,可以自动生成文章的参考文献,不用你亲自去写。这不仅可以节省你的精力,还避免了你在添加、编辑或者删除参考文献的时候把整个文献信息搞乱的风险。而且你还可以根据你老师或者出版社的要求,轻而易举地改变参考文献的格式。你还可以给每个条目添加笔记,当然如果这个阶段你喜欢用纸笔的话,你也可以选择用笔写笔记,然后把它们链接到你的参考文献。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你要给你的这些笔记加一个标准化的标题,比如用“作者,出版年”,然后把他们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好,保存在一个地方。你可以在 zotero.org 官网免费下载 ZoteroWindowsMacLinux 平台都有)。你可以在 takemartnotes.com 上找到所有推荐使用的应用程序的链接。10 如果你更喜欢、或者已经在用其他的同样简单的软件,那你也没有必要更换。

  3. 卡片箱。有些人更喜欢用老派的纸和笔,再加一个木头盒子。没问题,电脑只能加速这个工作中相对很小的一部分,比如添加联系,或者格式化参考文献。这项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比如思考、阅读还有理解,这些都是电脑无法帮忙的。你需要只是像明信片那样大的纸卡(卢曼使用的是 DIN A6 尺寸, 148mm 长 105mm 宽,或者说 5.83 x 4.13 英寸),还有一个保存它们的盒子。虽然说用纸和笔有明显的优势(参见第三章 3.2.1),但我还是建议使用电脑软件,为的是便携性。虽然用某些软件可以模拟出卡片箱这样的有着链接和标签的系统(比如 Evernote 或者 Wiki 软件),但我还是强烈建议你使用 Daniel Lüdecke 开发的 Zettelkasten 软件。这是唯一一款完全符合卢曼的笔记原则的软我,同时还很简单易用。这个软件也适用于各个平台,完全免费。你可以从 zettelkasten.danielluedecke.de 下载它(如果你喜欢这个软件的话,请赞助它的开发者)。

  4. 最后,文字编辑器:如果你使用 Zotero 的话,我建议你使用一个和它兼容的编辑器(比如 Microsoft WordOpenOfficeLibreOffice 或者 NeoOffice ),因为仅就节省你手动列出参考文献这一点,它就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除此之外,所有软件都可以。毕竟,所有的文字编辑器都不会对你的论述有所帮助。

如果你已经有了纸和笔,一个文字编辑器,你的卡片箱,以及一个文献管理系统,那么你已经准备好了。

4 还有几点你需要记住

准备好这些工具应该只花费你 510 分钟时间。但是有了正确的工具知识公式里的一部分。不要被这些工具的简单所欺骗。很多人在还没完全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之前“试了试”,然后,不出意料,对结果很失望。只有你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工具才可以发挥出它的作用。所有人都知道笛子应该怎么吹(一头吹气,然后手指堵住笛子上面的孔来控制音调),但是没有谁敢吹一次笛子,然后就根据自己吹出来的声音评价笛子如何如何。

卡片箱这样的工具本身有无限可能,但我们有时候会忘记,卡片箱错误的使用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如果我们使用工具的时候,丝毫不去思考我们使用工具的方法,即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有多大用处。比如,卡片箱最常见的错误用法就是把它当成笔记归档盒,或者更甚,笔记墓地(cf. Hollier 2005, 40 on Mallarmé’s index cards)。不幸的是,网上有很多解释卢曼技巧的文章,他们全都错误地把焦点放在卡片箱的技术性细节上了。这就导致了很多对卡片箱的误解。不过,事情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卢曼的卡片箱是现在是比勒弗尔德大学一个长期的研究项目,他们最初的研究成果已经让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卢曼到底是如何使用它的。你可以自行搜索他们发布在网上的卢曼笔记。11 不久之后,你就可以在网上浏览全部的数字化的卡片箱笔记了。而且不仅要理解它如何工作,知道如何使用它、理解它为什么有效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它做出调整。这也是这本书的目的:给你提供所有你需要的资源,让你能够以最好的方式使用这个世上最佳的笔记技巧。记住这几个原则,理解这个文件系统背后的逻辑,所有人都可以复制卢曼的方法,帮助自己的学习、写作和研究。

脚注


  1. 比如多伦多大学的写作指南↩︎

  2. 关于意志力和“自我消减”的研究现在有点混乱。但我们现在可以很自信地说,长远来看,使用意志力来逼迫自己完成任务是个糟糕的策略。参见概述:网页链接↩︎

  3. 关于这一理论的介绍最早出现在198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的书,序号是“666”。那些不 了解他的笔记 系统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并不是巧合,因为它如此高产的原因只能是:他和魔鬼做了笔交易。 ↩︎

  4. 参见YouTube 视频 (所有的连接在 takesmartnotes.com 上都可以找到) ↩︎

  5. 在他笔记的背面,你不仅能发现一些手写的草稿,还能发现一些旧帐单或者他的孩子们的涂鸦。 ↩︎

  6. 在 Zettelkasten 软件中,桌面是一个把所有笔记按照项目排列的地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桌面。如果你用的是纸和 笔的话,你的 桌面就是你的桌面。 ↩︎

  7. 这个问题被称为美诺悖论(Meno’s paradox)(Plato, Meno 80e, Grube translation). ↩︎

  8. SQ3R 是“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的首字母缩写,由美国心理学教授 Francis Pleasant Robinson 二战时为美国军队设计。(Robinson,1978) ↩︎

  9. SQ4R 是“Survey, Question, Read, Reflect, Recite, Review”的首字母缩写,可能很快就会有 SQ5R 了,虽然不知道那个 R 代表什么。 ↩︎

  10. 尽管现在还没有官方的移动平台的软件,但安卓平台和 iOS 平台有很多第三方的解决方案。 ↩︎

  11. 不好意思,这个网页是德语的:Niklas Luhmann-Archiv↩︎